奥巴马定制西装-时尚
男生什么职业最有魅力
男人到了一定年纪,似乎大多数开始了对自我外在形象的放弃,不再注意领带是否系歪,衬衫是否熨平,皮鞋是不是擦亮了等等细节。生活仿佛从中年开始,便像一艘曾经跌宕的帆船进入了水流平缓的区域,不再期待拥有扬帆起航的一天,会一直这么默默地走向终点。
可是十点君觉得,一个男人的形象,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外人对于他个人气质与身份地位判断的标准。
一个不再注重自己形象的人,很难想象他对事业、对生活还有着蓬勃的热情与探寻更好生活的信心。
那么在女人眼中,一个有魅力的成熟男人应该是什么样?
今天,十点君想跟大家介绍一位在很多人心目中堪称完美的男人——乔治·克鲁尼。
他是的御用形象顾问
今年已经55岁的乔治·克鲁尼,在西方世界被视为是“男神”一般的存在,他总是以一头灰白银发示人,气场强大,具备了被女性称之为真正男子汉的气质。下巴有着男人少有的令人着迷的坚毅线条,举手投足间皆是满满的自信,笑容亦拥有让女人膝盖发软的魅力。
2006年,乔治·克鲁尼曾被美国《人物》杂志评选为“全球最性感男人”。
对此,克鲁尼说:“从此就要表现得面面俱到,扛着这个招牌真的有点不好意思。”
除了性感,他的穿衣风格一直是圈内外很多人的范本。
在着装上,他有自己的一套穿衣哲学——“即使不炫耀肌肉,也要表现出力量”。所以在服装的选择上,他深谙如何将一个成熟男人的魅力发挥到极致的时尚法则。
无论是休闲舒适的风格,
还是颁奖典礼时的礼服,
或是鸭舌帽与大衣的搭配,
都能显示出克鲁尼独到的穿衣品味。
在他看来,简单的套装搭配完美的中性化剪裁,一般都不会出错,不论何时何地,也很少会存在不合宜或不再流行的问题,而简洁的设计能让人更随意顺心。
克鲁尼不光自己会穿,他的穿衣经还影响了全世界最知名的人——。
作为的形象顾问,克鲁尼在美国《人物》杂志每一年的着装排名上从未跌出前五名。
在的就职典礼上,克鲁尼为他搭配了象征他肤色的黑色西装,花纹细腻的红色领带,并且设计了非礼服领子和袖口的细节,恰到好处地显示出的亲民路线与自然的处事风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外界的肯定,从而实现个人心理上的价值感最大化。从外表来修饰自我是最直接的一个方式,而服装就是最明显的符号性语言。
一个人如何着装,如何打扮自己,不仅能反映出这个人的身份地位,更能诠释出一个人的性格。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觉得你的内涵还不足以完全散发你的个人魅力,那就尽可能地用外在的装扮来包装自己的气质。
这点对于男人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没有女人会拒绝一个仪表堂堂服装优雅得体的男人的吧?
他是最有望成为的好莱坞明星
在克鲁尼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什么是经过生活阅历与时间碰撞之后的魅力。
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克鲁尼并不刻意掩饰脸上因为岁月的沉淀而长出的皱纹与日渐增多的银发,反而因为时间的打磨而愈显成熟男人的味道。
不追求过分的肌肉,不像冲动的年轻人那样在身上布满纹身,克鲁尼一直在用另一种性感诠释成熟男士的定义,他的聪明之处在于——“ 温文尔雅地表现出男人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克鲁尼并不是只有外在的魅力,他的人生经历同样有着自己的信念与坚持。
克鲁尼的父亲也是一名职业演员,他5岁的时候曾经参演过爸爸的节目,但是并没有就此发展自己的演艺生涯。中学时还曾经患上了遗传性面瘫,被同学取笑,但是也因此克鲁尼开始了解如何不动声色地表达情绪,这为未来他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助了一臂之力。
克鲁尼的姑妈也是好莱坞的名人,她一直不支持侄子进入演艺圈。
那时候为了谋生,他干过许多工作:建筑工人、烟草收割工、女鞋推销员、保险销售员……
直到21岁,克鲁尼辞掉了工作之后,才突然有了想要闯荡好莱坞的念头。
可是当演员这条路对克鲁尼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的十年时间,他并没有什么出色的作品呈现,直到1994年,克鲁尼因为出演医学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里的儿科大夫罗斯才终于崭露头角,让一票观众,尤其是女观众记住了这位性感男人的形象。
那时候,克鲁尼已经33岁了,跟演艺圈里层出不穷的“小鲜肉”们相比,已经算一位“高龄”的演员了。
《急诊室的故事》播出5年,让克鲁尼获得了两个艾美提名及三个金球奖提名。
除了演艺领域,克鲁尼还是一名民主党派的忠实拥护者,虽然他说自己不会进入政府工作,但一直出入各种政界场合,并以自己的方式来维护人权的平等,在他的作品中也有着很鲜明的政治色彩,经常用**反映世界政局。
2008年,克鲁尼正式成为联合国和平大使,2012年3月,克鲁尼与当AMC新闻主持人的父亲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苏丹领事馆门口发动民主抗议示威游行而被捕。
他很“绝望”地说:“我早有计划被捕,只有这样,这件事情才会上新闻头条”。
2012年10月,克鲁尼和在白宫讨论苏丹问题
对政治的热衷,曾让克鲁尼成为继里根后最有望成为的好莱坞影星。
布拉德·皮特说:
“乔治·克鲁尼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有一天他当上总统我也不会吃惊。”
皮特和克鲁尼
他追求内心的宁静,比名利更重要
一直以来,克鲁尼在影视圈内都是白领精英角色的最好选择,他表里如一的行为举止,让他在诠释类似的角色时也更具说服力。
对于自己的事业,克鲁尼总是保持着严厉苛刻的态度。无论是做演员、编剧还是导演,对剧本和题材的选择他都有自己的坚守。
随着在好莱坞一线影星地位的确立,克鲁尼找上门来的爱情喜剧和商业犯罪片很难让他获得满足感,于是,他干脆自己做起导演,专心拍起了意味深厚的政治题材**。
2013年9月,曾经放言要打一辈子光棍的他在私人慈善聚会上遇到了现任妻子,被誉为全英最辣女律师的阿迈勒·阿拉姆丁。
半年后,克鲁尼在家中为阿拉姆丁做饭,然后单膝跪地,呈上一枚7克拉的定制钻戒,并与他心目中的女神在伦敦领取了那张他曾经避之不及的结婚证。
对事业与感情,克鲁尼一直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对于由他代言的产品的选择,他依然保持着自己严格的坚持。
众所周知,乔治·克鲁尼很少代言产品,而一旦选择了某个品牌,与这个品牌的合作便会长达数年。
只有彼此的认可,才会促成这份“长情”。
克鲁尼此次与上汽大众全新德系行政级豪华座驾——PHIDEON辉昂联袂,既是志同道合,也是默契使然。
克鲁尼的行事风格低调,不热衷于社交网络,对于名和利也保持着一份刻意的距离。多年来,他一直以“得体”的基本标准要求自己,他爱打扮,但永远不会去迎合潮流,他的雅皮穿衣风格已自成一派,并会一直保持下去。
这种性格恰好与PHIDEON辉昂高度契合,不哗众取宠,不展露锋芒,将一切留给时光来证明。在克鲁尼看来,追求内心宁静的超凡境界,远比追名逐利更为重要。
他用行动为人权奔走,热心慈善更谨慎代言,他成为PHIDEON辉昂的全球代言人,与其说是一次合作,不如说是二者志同道合的精神共鸣。
此任魅力为何如此大?
毋庸置疑,是一极有魅力的领导者。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充分显示为一位极有感染力的领袖。作为一个领袖,其中一项重要的条件,是他的感染能力。感染力,是领导能力的一种。作为队员,您会为他尽力,为他卖命。从有影像媒体的历史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最斥吒一时的领袖,都会有一份超凡的过人魅力,丘吉尔、甘乃迪、罗斯福、希特拉。感染力无分好坏,感染的内容也无分恶善。最重要,是那份魅力。他可以驱使您们做某件事,而其他人不能。的演说,亦是罕见的高超。一个领袖能否显示他的魅力和感染力,就要看他有否高超的演说技巧。演说,不单单是把讲稿内容述出来,就是。演说是否精采,要视乎同一时间的眼神,手势,头的转向感,还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演辞的操控快慢。这全都是掌握听众情绪的要诀。同一份演辞,由不同高下的演讲者来宣讲,会有天渊之别的分野。此外,另一项吸引民众的地方,是他的亲民。虽说政客的亲民,总有点意思,但的亲民,是造得令您信服。这或多或少,是由於他的出身。他是一非洲刚果黑人和美国女人所生的一个混血人;他在夏威夷,印尼成长,他大个後才正式到美国本土。怎样看,也不算是一个正统和正式的美国人。而且,还要是黑人。但是,现在他成功了。他亲民,是应该的;他不穿名牌,是应该的;他在普通百货买西装,是应该的;他在普通快餐店进用膳,是应该的。
为什么乔布斯每天都穿同款衣服?极简主义者的好处你不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全球知名的人,他们的穿着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这样的名人有前苹果公司掌门人乔布斯乔帮主、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美国前总统等。
乔帮主在苹果上班的时候或者开发布会的时候,他都是只穿T恤跟那牛仔裤,还有同一双鞋,基本上他的形象十几年之内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同样的,扎克伯格每天都穿同一款T恤。而美国前总统,他在绝大多数场合,衬衣都是蓝色或黑色,所有的西装也只有蓝色跟黑色,除了一些特别的礼仪场合,他都穿同一个品牌的同一款衣服。
有一群这样的名人,他们的服饰十几年不变;有一些人,每个场合都要换一套服饰。那这有什么区别呢? 2004年的时候就有人就这样问过乔布斯,问他为什么会是这样子。乔布斯回答:“我每天要做的决策已经很多了,不想再花时间去考虑今天穿什么衣服。”乔布斯的衣柜并不是没有其他衣服,但是他基本不会选择打开衣柜看其他衣服。
同样道理,在2015年的时候接受专访时,也说过这个问题:每一天要思考穿什么衬衣什么西装,打什么领带,其实是在耗费他的时间。而他每天要做的决策已经足够多,没有必要为这个小决策浪费时间。
后来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要做决策,实际上很耗费精力,即便是再小的一个决策。比如今天中午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这些吃喝玩乐的事情,统计表明这些小事就占了20%的决策时间。而大部分奉行极简主义的名人,就希望把这20%的决策时间也要省下来,把时间跟精力花在对自己有用、对 社会 有用的事情下。
其实,极简主义不仅仅对你的决策时间有用,某种程度也会增加一个人的标签。如果你永远都是同款打扮,其实大家也会对你留下很深刻的影响。
身边的警卫有多NB
第一层:贴身侍卫 -人数:1人 -贴身指数:99.9% -覆盖面:生活工作全方位 -禁忌:勿谈国事 总统一睁眼他总在身边 27岁的雷吉·莱夫是前橄榄球运动员,身高1.96米,体态威猛,行动迅速。他在美国一流学府杜克大学拿到政治学学位,2007年成为竞选阵营的通讯员。现在他年薪约7.5万美元,每天工作至少18个小时。他在白宫中与总统待在一起的时间比第一夫人米歇尔还要长,堪称的“贴身侍卫”。 “贴身侍卫”是美国政坛的一项特殊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华盛顿曾付给自己的助手托拜厄斯·里尔每年250美元,请他担任自己的保镖、贴身男仆、秘书及家务总管。雷吉·莱夫几乎是全天寸步不离地跟着。只要总统醒着,他和总统之间的距离就不会超过一个身长。他替保管黑莓手机并拨号;他会通知白宫厨师,总统午餐想要吃些什么;参加会议,他给递外套;如果总统想打一场篮球,他就是总统的队友。 第二层:特勤局保镖 -人数:不确定,最多时300人 -贴身指数:90% -覆盖面:及其妻女所到之处 -禁忌:面对威胁自顾自逃生 西装牛仔裤车里能开枪 美国政府为安排的保镖全部来自美国特勤局。当选总统后,特勤局特工面临的压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通常每年受到的威胁约为3000起,而受到的威胁远超平均值。进入时代,专家们设定的袭击者原型成了白人至上主义者。特工着装一般要能混入人群而不显眼,因此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身着普通西装,有时也穿牛仔裤。 美国特勤局目前雇有近3000名特勤人员。在特定情况下,总统及其家人一次需出动特勤人员最多100名。如果出现在公众场合,则需要出动250名至300名特勤人员。特工的主要武器是装有357SIG子弹的SIGSauerP229手枪。他们还配备有通讯网络,随时与中央指挥部及同事保持联系。此外,特勤局所有车辆都配有特殊的装甲“单向玻璃”,它能让特工从车里面往外开枪,而无需打开车窗暴露自己。 第三层:出访国保镖 -人数:以所在国安排为准 -贴身指数:80% -覆盖面:及其家人在该国所到之处,休息时除外 -禁忌:给任何袭击者留下可乘之机 “我就是一面活盾牌” 2009年4月访问捷克后,捷克方面为他安排的一名保镖事后接受了当地媒体采访,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安保情况。 要求匿名的他自称已经做了15年保镖,曾经为捷克共和国总统克劳斯、美国前第一夫人劳拉等要人服务。但为服务显然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他说,“我是捷克方面离他()最近的保镖。” 他的职责是在离开酒店房间的所有时间里保护。休息后他可以回家,但如果晚上想出去走一走,他必须立即赶到酒店待命。 他说,“从根本上讲,我就是一面活盾牌,面对任何潜在袭击者都必须用身体挡住我所保护的要人。如果别的防护措施失灵,我就必须挺身而出,毫不犹豫。”
介绍下。谢谢
在充斥着阴霾和沮丧的2008,如果不出意外,的强势亮相或将成为历史书写者笔下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位政治新星仿佛从世界的边缘走来。他生于夏威夷,长于印尼和美国本土,在梦想和种族漩涡的交缠中成熟。他没有万贯家财,更没有显赫的家族荫庇,然而却从社区底层崛起为主流白人政治圈中的黑人领袖。
他被视为“肯尼迪第二”和实现马丁·路德·金“梦想”的最佳人选。这个扛着“改变和希望”大旗的年轻政治家,他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其实超越了众多美国人思维的象限。
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受任于动荡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如何与各国协调稳定全球金融体系、挽救全球经济局势,将成为他的首任大考。而如何与中国携手努力,突破中美关系40年来的箱体格局,也将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悬念。(苏庆先)
“零距离”
在曼彻斯特那个礼堂里,我看到的是满眼的年轻人,他们声嘶力竭地欢呼着他们的英雄、他们的胜利。
如果愿意冒一点点的风险,我们已经可以预言:用不了多久,美国将迎来一场政治、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
当前的选情越来越清晰地表明:美国人似乎下定了决心,要在220年后接纳第一位黑人总统。当然,选民真正希望的,是能引领美国走出迷失了多年的困局,给美国带来崭新的气象。
所有新鲜的东西,总是诱惑而神秘的。这个扛着“改变、希望”大旗、西装笔挺的年轻黑人,他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其实超越了很多美国人思维的象限。
非“美国”的笑容
我见过三次。分别在今年1月马萨诸塞州的初选、8月丹佛的民主党大会和10月中旬纽约的第三次总统辩论会上。可以说,对他的印象,一次好过一次。
第一次见到,是在马萨诸塞州曼彻斯特镇的一所礼堂里。那天在此举办一个中型的拉票演讲。有点出乎意料的是,进的场子,记者随身物件都要放在一处让警犬嗅一遍,警戒十分严厉。而同在马萨诸塞的希拉里、麦凯恩、罗姆尼等竞选人并没有这么做。想想从他一开始参选就纷起的“刺杀”传言,警方对他作特殊保护似也情有可原。
那天的演讲厅里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其中一个名叫汤姆的小伙子,是专程请了假从纽约州赶过来做志愿者的。我也是第一次真实感觉到的强大感召力。
演讲开始前,先是一队青年男女上台欢天喜地地等待接见。然后在全场尖叫声中,上台了。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在较随意的场合展露朴素的笑容——牙齿很白,深深的酒窝,眼睛里透着平易和真诚。在我看来,那不是一种政客的面具式笑容,眼光中也没有政治精英人士的咄咄逼人。他的表情有点像上台唱卡拉OK的大一新生,带点羞涩,但很诚恳。他一个不落地和台上志愿者用双手一一握手致谢。
不过一开始演讲,确实有点像变了一个人。他眉头紧锁,语调高亢,频频使用排比句演说技巧——在我听来,词藻华丽,口号连连,但总显得空洞。以后听过他多次演讲,发现他每一次都把演讲当作马丁·路德·金似的历史性演说,倾情投入,一丝不苟。
2004年,在民主党大会上那次一鸣惊人的演讲,也是他自己一手起草,经过反反复复修改后的成功之作。此番再听他演讲,总能感觉到竞选中所表现的勤奋、进取、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也是他这个无名无分的参选人,最后能赢得大场面的重要品质。
这个“苦大仇深”的形象广为人知。街头小贩卖的头像T恤,最流行的图案就是他紧蹙着双眉,深邃目光投向远方。这张照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则更像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而这可能就是粉丝们内心对他真正的期望。
不过于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这副招牌式的冷峻面容。在我看来,这更多是初出茅庐的他,为掩饰自己的青涩和紧张而故意装出的形象。相比较起来,希拉里、麦凯恩在台上演讲时,真比他放松不知多少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那真诚而憨厚的笑容。这个笑容,直接把和那些老练政客区分开来,让人感受到他朴素、平实,甚至是亲切的一面。他这种气质,希拉里、麦凯恩这样显赫的政界名人没有,罗姆尼、朱列安尼这样的百万富翁也没有。
此后在多个场合,只要不是在激情演讲,总显出他朴素、真诚的一面。比如在辩论会上,受到攻击的在回应时有时会有一些结巴,但说出的话听起来却很真实。
他最近一次和麦凯恩辩论,当麦凯恩侃侃而谈他将如何拯救美国的经济时,禁情不自禁露齿笑起来,这虽然显得有些不敬,但倒是青涩真实的的展现。
似乎是擂台上突然现场的无名高手,在黑人、年轻人和穷人的呐喊声中,击倒一个又一个强大对手。
在曼彻斯特那个礼堂里,我看到的是满眼的年轻人,他们声嘶力竭地欢呼着他们的英雄、他们的胜利。
抹不去的黑色
的父亲是纯粹的肯尼亚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但按美国不成文的规矩,他仍然算黑人。
高度发达的美国竞选机制和文化不会让在公开场合谈论种族话题,他也从不提及自己的黑人身份。他甚至会刻意和“黑人兄弟”们保持距离,他会在演讲时说“这不是白人的美国,不是西班牙裔的美国,不是亚裔的美国,不是非裔的美国,这是一个多种族的美国”。虽然他拼命去摆脱,但他黑色的皮肤注定成为极其敏感的焦点话题。
现实中的反映是,黑人兄弟们在南卡罗莱纳州初选中为他拿下重要一役。在最新民调中,10个黑人有9个会投他的票。金牌黑人主持奥普拉·温弗莉为他站台,黑人将军鲍威尔虽为共和党人,照样支持。
而白人们开始谈论起“黑人清算”话题。近日在美国公众电台的谈话节目中,一个老太说:我预感到一个“终级审判”的时刻就要到了,白人几百年来对黑人的压迫和侮辱将面临清偿。其他一些妇人则感到“担心”和“害怕”,她们害怕的是会被谋杀。
在美国的几年中,我没有听到过任何一个美国人会因是黑人而拒绝投票给他。因为这在美国社会是极敏感的事。但民调显示,美国白人男性中的大部分支持麦凯恩,显示了美国主流,至少是财富和权力阶层对的态度。
在几天前的一个聚会上,我问起一个剃着光头的白人老板的投票倾向,他说我只告诉你一点:我不会投票给一个增加税收的人,我一个子儿也不想多出。他对的态度显得相当轻蔑。
而在亚裔选民中,我也经常听到一些言论:当然不能投,他要当选,不是更鼓励那些喜欢不劳而获的黑人吗?
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像他这么聪明、敏感的人,深深知道自己的肤色意味着什么。虽然他如今穿着十分考究,甚至被某杂志评为最佳衣着品位男士;虽然他有哈佛法学院的最高学历,他住在高档社区,有很多高层次的白人朋友,但是——应该仍不会忘记自己的出身。
在上小学时,有女同学要摸他的头发,男同学则问,他的爸爸会不会吃人。对于不时发生的诘难,小小年纪的回应的态度是耸耸肩。这很有点他父亲的风度。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在夏威夷大学念书时,的父亲有一次去一个酒吧。一个白人对侍者大声抱怨:为什么安排我坐在黑鬼旁边!众人都呆住了,老走过去,心平气和地对白人讲起了什么是“美国梦”,人生而平等的由来等等,结果那白人听得面红耳赤,最后掏出100美元埋单谢罪。
面对白人社会的疏远和诘难,基本循他父亲的方式,默默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向世界证明自己。在传记《来自父亲的梦想》中,也承认自己年轻时深受身份认同的困扰,一度也吸过大麻寻求逃避。但他最终选择了一条理性、融合的道路。
在寻找自己精神归宿的过程中,他交往过各种各样的人。这些经历直到现在仍是竞争对手攻击的目标。他的黑人启蒙牧师怀特是一位极端黑人人权主义者。他曾和被称为“国内恐怖分子”的反越战激进人士艾尔有过交往。他一度和加入过***组织的作家戴维斯过从甚密,戴维斯被称为他的“红字导师”。虽然不断说明自己和这些人的关系,但确定无疑的一点是,至少一度行走在所谓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地带。
虽然如今的出入在上层白人人群中,但他在精神上或许仍是一个边缘人。外公的一个十几年的黑人朋友,在十几岁的时候告诉他:白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和你成为朋友。这句话曾让深感震撼。初选阶段,的妻子米歇尔说:让我告诉你:这是我成年之后第一次为美国感到自豪。她的这番话引起轩然大波。
这是一个和朝夕相处、在芝加哥大学就任高职的黑人女士的感言,可想而知,的感受和她会有多遥远呢?
当然,随着选情越来越光明,全家,甚至所有黑人因此深受鼓舞。也在演讲中一次又一次讲到“美国梦”的真实和伟大。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似乎就要在的身上最终实现,哪怕在椭圆形办公室内,仍将感受到来自美国白人老男人们不屑的眼神,还有3K党不散的阴魂。
泥路上的童年
直到18岁才真正开始在美国本土学习和工作。而对他价值观、人生观影响极大的青少年岁月,恰恰是在远离美国的夏威夷州和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尼西亚度过的。
大概在6-10岁之间,随母亲从夏威夷迁居到继父、印尼人苏托洛在雅加达郊区的家中。那里的生活环境堪比贫民窟。路都是没铺过的,房子里没有电。但作为一个孩子,适应得很快。他骑着墙头和隔壁的女孩聊天,在学校里交了不少朋友,他吃各种印尼食物,还学会了一些印尼话。
1995年,赴肯尼亚作他人生第一次寻根之旅。他来到了他爸爸出生的地方,一个小部落的小村寨。走过泥泞的小路,他看到一身土著装扮的祖母。蹲在祖母身边和她合了一个影,两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果做了,当他再一次和非洲土著祖母欢聚在一起时,那将是一个足以令人动容的反差。事实上,的父亲给了大概10个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如今他们都在肯尼亚生活,其中几个和关系密切。
他来自非洲的父母,和热爱第三世界的母亲,注定让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关系密切。
在10岁到18岁之间,生活在夏威夷祖父母的身边。虽然夏威夷是美国的一个州,但那里的社会形态相当特殊。土著、亚裔占了人口的很大比例,白人并不占多数。各族裔之间相处融洽。
虽然没有刻意渲染自己在印尼和夏威夷的生活经历,但这一经历无疑让他有了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更理解像印尼这样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活,也更了解美国其他族裔的文化和心理。
而他这种较为谦逊的世界观,也受到母亲安的深刻影响。安非常注重观察其他国家人民的优点和感受。她第一次婚姻在上世纪60年代惊世骇俗地嫁给肯尼亚黑人老,第二次婚姻是嫁给亚洲人苏托洛,这就充分证明她是白人至上主义的颠覆者。她善良、宽大的胸怀对的影响自然不可低估。曾说: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来自于她。
当然,自己,包括他的竞选团队,是不允许他混淆自己出身的。在很多场合,提到白人母亲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也着重强调外婆麦德琳对自己的教诲,以此突显他“美国种、美国生、美国养”的干净出身。这对于选战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美国文化对的影响更至关重要,但他18年美国本土之外的生活经历,将注定他是一个与美国任何一届总统都截然不同的候选人。
期待新的美国
今天的美国,虽然谈不上经济崩溃,也不至于交出超级大国的头把交椅,但毫无疑问它已在经济、外交领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对而言,是一个天赐良机。这场危机,为持续对布什政府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境地的攻击,作出了最生动的注解。而善于见风使舵的阵营,在危机中也给出了一系列听起来相当动人的应对方案。
比如,强调如果他当上总统,将整顿金融秩序,决不让金融机构的总裁们肆无忌惮地鲸吞民众和政府的金钱。他又强调要大幅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不再一味“向中国借钱,到沙特买油”,建立起独立稳健的财税体系,等等。
当民众惊惶不定时,在电视上镇定自若地侃侃而谈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举动,让他大大得分。在各大民意调查中,经济是选民关心的第一要点,而谁能解决金融危机,谁将入主白宫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
伊战爆发后,美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作为曾颇受尊重的超级大国的国民,美国人已经不愿再继续承受世界的冷眼。而在这一点上,提出尽快以适当方式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他一次次誓言与世界各国广泛合作,让美国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
而要重新赢得美国人渴望的国际尊重,麦凯恩做不到,希拉里也做不到。麦凯恩的口号是,他一上台就要把本·拉登捉拿到手,必要的时候将闯入巴基斯坦边境。而希拉里以凌晨3点紧急电话的竞选广告,持续强化民众的战争意识和敌对情绪,同样不能改变美国在全球的形象。
而的外交政策显然要柔和得多。他强调对话和谈判的重要性,强调疏解美国和反美势力之间的紧张态势,努力消除紧张的源头。在美中关系上,提出中国不是敌人但是竞争对手,不像希拉里那样的咄咄逼人。
而这些一反美国传统做法的理念,深深吸引了一部分期望改变美国现状的人。
在的每一个竞选集会上,年轻人总是占了大多数。蓝领、黑人、妇女是他的忠实支持者。倾向比较自由主义的年轻人希望一洗白宫的陈腐气息,而蓝领、黑人、妇女等社会较弱势人群,以及厌烦了美国种族分裂的人们,则希望能为他们出人头地。
10月中旬在纽约举行的最后一场辩论会现场,大学生们把霍夫斯卡大学变成了的主场。大三女生安吉拉高举着“”的牌子,她说她支持,是因为他能给美国政治带来新鲜的空气。安吉拉的话代表了大多数支持者的心声,也契合着贯穿始终的口号:改变、希望。
或许我们终将看到一个有所不同的美国。新的总统愿意更多把总统一号降落小国、穷国的机场。外交官们愿意多听听反美力量的声音。他们的媒体也能改变一下那种高高在上的腔调。在金融、环保等领域变得更加克制和负责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