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抖音的“醒醒吧张律”?

法学生要定制西装-大学生定制西装

如下:

本人是法学生。不是酸,是真的很看不惯,挺烦的。尤其烦他最后来一句,我是律师。

excuse me?你是律师怎么了?你是律师你高尚?你了不起?你看看真在现实生活中看见两个人有纠纷你上去说:我是律师,你看看人家能不能给你打掉头噢。感觉他不是像普法,倒像是为了变现故意加的人设。

感觉此人没有啥内涵,不知道是不是考了个法考就出来得瑟,甚至法考通没通过都不敢说。我每次刷到他的视频都会想给他挑刺。而不是像刷到其它普法类视频时有一种:噢噢噢还可以这样,学到了学到了。

中国政法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中国政法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法大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国内一流的法学强校,那么作为法学强校,它到底强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课程设置,对于法学的基础课程,如民法,刑法,刑诉,民诉,法理学原理开课老师数量众多,并且在本领域内都是一流的学者。举例来说,民法学的刘家安,李永军,吴香香,刘保玉等中年学者,以及最近从外国留学回来的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都直接给本科生授课,用我们刑法学老师徐久生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你们随便去一个学校看看,哪个学校有我们这么多教授直接给本科生教课”。作为对比,可能别的一些法学院,虽然也有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可能一个法学院一共只有200~300人左右,而法大的法学专业人数在1600人左右,从学生数量上考虑,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师资力量。其次一些别的部门法如破产法,保险法,税法等小法,从我们学校的开设情况来看是比较全面的,至少能满足一些同学的特别需要,这个也是一大优势。

民法:

吴香香

吴香香老师的每堂课都是一节推理游戏,带你去深入探究每个法条,每个知识点背后的逻辑与原理,然后PPT虽然给的非常简介但是其实是把关键词全部列举出来,这样通过对关键词的掌握也是把整个知识体系串起来,无论是对整个体系性把握抑或是对细节的理解都非常有帮助!

不点名啦,考试方式是考试没啥好说的~

刑法:

罗翔

罗翔老师的名声似乎已经在B站上传开啦,但是实际见到真人还是不一样的,法考视频中上专注考试本身,而自身的课堂上会有很多法学以外的人文素养的普及,收益匪浅~!

王志远

这位老师似乎没那么有名啦,但是我觉得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地讲授出来也是一位非常有水平的老师啦,如果在别的老师的课上听不太懂,大可以选择王老师的刑分课来听,深入浅出,同时在课堂上也经常会给同学们独立发表意见的时间,可以说非常棒啦!

法学学生在法学院应该学什么——答友朋书之一

本文是学生在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和这位友朋商量在法学院学习中如何进行职业目标的选择,也从另一层面探讨了法学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将视角延伸致社会的广角处,并以自身的法律思维和知识试图解释我们这个世界每天所发生的事件,唯此,法律学习才不会淡化为仅仅是工匠式的堆砌,而是法律技术和法律技巧的领悟。文中所述因学生知识之欠缺,个别言辞之不当再所难免,恳请大方之家指正。  我现在的关注点也多是限于理论,关于律师执业的实际操作还未有涉及,想必理论和实际的差距不会很小,所以也预示着路还挺长,目标还很遥远。但是。前期的关注一定会让我们在即将投入的职业生涯中比他人多一份关注少一分迷茫,多一份投入少一分担忧,多一份猎取少一分失去。而我更觉你的关注要高于我,不仅将关注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更以其自身的努力践行律师的职业素养。理想中一个职业的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和我们实践中进入到这个职业的“骨髓”而得到的信息是不一的。至少换做律师职业而言即是如此,风度翩翩,西装革履,口若悬河,以开口说话为生的人肯定比以其他方式为生的人要在他人眼里生活得滋润。而仅以开口维持生活并且还过得颇为滋润的人何尝不是以前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积累为后盾。在我们的法学院中,少有学生愿意毕业之后就投入到律师行业中,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律师队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之欠妥,也说明了法学院学生在律师职业的知识储备上还很欠缺,我们少有学生关注律师职业技能的何以具备和拓展,我们少有学生知晓律师办案的程序和方法,我们少有学生关注他们可能从事的律师行业的发展,我们可能听多了纯学术讲座,我们可能看多了纯理论书籍,但是在面对一个实际的司法难题时却无能为力,不是说,我们的法学院不要理论探讨,而是学生还未曾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和技巧,谈何让他们在理论的层面处理案件?除却那些是想以理论研究为业的学生,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的选择还多是集中于司法操作。但我们的法学院欠缺了职业教育这一重要课程,当学校未予为我们开设时,只能学生自己学习。如果法学院的学生仅是按照老师或是学校的安排学习,那我想一个模式化规格的学校肯定生产不出多样化的产品,但是社会却需要我们的学生知识储备多样化,放在法学专业里,我们的知识储备绝不是记住法条,和考试的成绩在法学院排名靠前。如果仅是模式化的学习,当面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时,一定会产生迷惑,因为所学习的那些法学知识离我们真正的职业所需相差很远。  而我一再强调的法律思维,其实我们还远远没有深入领会,只是看到一个案件后马上想到现行的法律条文是如何规定的。以三段论式的解决问题方式给司法案件以解决之道,我不是说这样的方式不为可取,只是,司法案件的疑难与复杂,律师专业技能的高深与低略,有时就是以他们面对复杂案件的态度和应对之策衡量的,而不是简单一个案件,一位律师能处理就说明他的专业水准高。  真心期望,我们关注社会热点法律事件的举动可以渐趋造就自己的法律思维和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专业的思维加专业的技能并不排斥大众的一般的解决问题之道。就如,最高法现在宣称的重回到“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有学者持批评态度,因为好不容易我们在向法治国家的目标前进,你最高法忽然一转弯就重新回到了可能的“人治”社会。相信或是确信法官的个人威望,案件的审判结果也是以法官的个人威望为基础,这样的司法现实难免不让苦苦追求法治进程的学者汗颜。这些关于学界的讨论,在律师是否需要学习理论的争辩上,我有诸多话要说,作为适用法律的律师,如果不懂得立法背景和立法技术,难免他会不懂得如何适用法律,在面对疑难案件的律师群体中,往往是理论功底深厚者胜出。我们的法学院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但是却少有将理论知识予以推动实践的方法进行阐述,毕竟,学生的应用场地多为真实的司法实践,而关于理论的探讨又何尝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呢?法学院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未予重视,亦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将理论和实践的天然分离,而这种天然分离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法学学生在理论上既不懂得如何分辨,也不能在实践上很好的应用理论。  而我们的关注着眼点绝不能应限于理论,更可以预示出司法实践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又何以以自身的预见力和判断力给司法实践和和司法未来一个满意的答复。媒体上层出不穷的司法案件,有时对学者都是个难题或疑难案件。而深处司法源头的法官又何以采取既让民众满意又让学者赞同的举措呢?我们埋怨司法的擅断者,我们排斥司法的一意孤行者,而内心满怀司法良知的法官又何尝不想以自身的才能将案件铸就成经典。只是,限制他们的可能并不是预断者的无能,也不是司法践行者的一厢情愿,有时一厢情愿的前提是我们并非身不由己。受到限制的才能展示永远都暗含着难以充分尽显的可能。所以,让真正有才的人尽显才华,让真正有能的人展现能耐,我们前期给他们的限制只会扼杀创造性的发挥。司法也绝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法条和理论就可以生产一位合格的法官,我们的法学院欠缺的就是这种职业化的教育,她没让学生明白,自己到底学习了法律要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当学生迷茫时,作为法学院中的教学者,你们又作何感想呢?  说得过多,也说跑题了,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而自己却意犹未尽。